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业界动态

全域游、全景游、全季游!县级文旅如何着力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

时间:2025-07-07 17:13:50

一、全域游:打破空间边界,构建“大旅游”格局

核心目标:从“单一景区”转向“全域景区”,整合行政区域内自然、文化、乡村、产业等资源,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全域旅游网络。


1. 资源整合:串珠成链,打造跨区域旅游线路

内部资源整合:梳理县域内核心景点(如5A/4A景区、非遗工坊、古村落)、生态资源(山林/湖泊/湿地)、农业资源(田园/果园/农庄)、工业资源(特色工厂/博物馆)等,按“主题化+场景化”分类串联。

案例:浙江安吉县整合“竹林生态+美丽乡村+影视基地”,推出“大竹海-小瘾·半日村-横店影视城”主题线路,覆盖自然、文化、影视体验。

跨区域联动:与周边县(市、区)共建“旅游联盟”,共享客源、共推线路、共办活动。例如,川渝毗邻地区联合推出“成渝古道徒步游”,覆盖两地多个古镇、红色遗址。

2. 空间优化:从“景点”到“场景”,激活全域旅游载体

城市即景区:将县城/中心镇作为旅游服务中心,打造“主客共享”空间。例如,改造老街区为“文旅休闲街区”,融入咖啡馆、非遗体验店、城市书房等,让游客与居民共享生活场景。

乡村即景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重点打造1-2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配套民宿、农家乐、农事体验园,形成“一村一品”(如安徽黟县宏村“徽派古村+写生基地”模式)。

产业园区即景区:推动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向“工业旅游”“农业旅游”转型。例如,贵州仁怀茅台镇依托酒厂打造“酒文化旅游区”,游客可参观酿酒车间、品鉴茅台酒。


二、全景游:深化体验维度,打造“沉浸式”旅游场景

核心目标:从“观光打卡”转向“深度体验”,通过“五感联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场景化叙事”,让游客“融入风景、感知文化”。


1. 文化赋能:让风景“会说话”

非遗活化:将本地非遗(如传统手工艺、戏曲、民俗)融入旅游场景。例如,福建泉州在古城设置“南音小剧场”“提线木偶互动区”,游客可参与制作惠安女服饰、学习蟳埔女簪花围。

历史叙事:通过“场景复原+数字技术”还原历史场景。例如,陕西韩城依托司马迁祠,打造“史记主题沉浸式剧场”,用全息投影演绎《史记》经典故事。

2. 科技赋能:让体验“更生动”

智慧导览:开发“县域文旅APP”或小程序,集成AR导览、语音讲解、实时定位等功能。例如,游客扫描古建筑二维码,可触发3D模型展示其建造工艺。

数字孪生:对核心景区进行1:1数字建模,推出“云游”服务(如暴雨天气可线上参观景区),同时通过VR设备实现“虚拟分身”打卡(如穿汉服在虚拟古城拍照)。

3. 生态赋能:让自然“可互动”

生态科普:在自然景区设置“自然教育基地”,设计观鸟、植物标本制作、夜观昆虫等活动。例如,云南高黎贡山保护区推出“生物多样性研学游”,游客可跟随护林员记录物种。

低碳体验:推广“零碳旅游”模式,如徒步/骑行绿道、生态农场采摘(游客可带走自己种植的蔬菜)、参与“植树认养”活动。


三、全季游:破解时间瓶颈,构建“四季皆旺”的旅游生态

核心目标:从“一季热、三季冷”转向“四季均衡”,通过“主题化产品+节庆化营销”,激活春、夏、秋、冬四季客源。


1. 季节适配:开发四季主题产品

春季(3-5月):以“赏花+踏青”为核心,推出“赏花经济”产业链。例如,江苏无锡鼋头渚樱花季配套樱花市集、汉服租赁、夜间灯光秀;浙江桐庐推出“春茶采摘+茶宴体验”。

夏季(6-8月):以“避暑+亲水”为核心,开发山地度假、湖泊露营、水上运动。例如,贵州六盘水依托“凉都”气候,推出“草原露营+星空电影”“峡谷漂流+溯溪探险”。

秋季(9-11月):以“丰收+彩林”为核心,举办采摘节、红叶节。例如,山东烟台昆嵛山推出“苹果采摘+苹果派DIY”“枫叶谷摄影大赛”;四川稻城亚丁推出“秋景摄影专线”。

冬季(12-2月):以“暖冬+年俗”为核心,开发温泉、滑雪、年货节。例如,湖南宁乡灰汤镇推出“温泉+年货市集”;河南栾川老君山推出“冰雪童话世界+庙会”。

2. 节庆引爆:用“事件营销”激活淡季

固定节庆:打造县域专属节庆IP,如“XX县油菜花节”“XX镇杨梅节”“XX古城灯光节”,通过“节庆+赛事+演出”提升热度(如邀请网红主播直播、举办民俗表演)。

主题月活动:每月设计一个主题(如“1月非遗月”“3月亲子月”“9月研学月”),配套体验活动(如非遗手作工坊、亲子农耕体验、高校研学营)。

3. 客群拓展:精准吸引“全龄段”游客

亲子客群:开发“研学+游乐”产品,如自然科普馆、亲子萌宠园、儿童手工坊。

年轻客群:引入“国潮+潮流”元素,如汉服旅拍店、剧本杀体验馆、露营咖啡馆。

银发客群:设计“慢游+康养”产品,如中医理疗馆、书法绘画班、慢节奏徒步路线。


四、保障机制:强化支撑,确保“三全”格局落地

1. 基础设施“硬支撑”

交通网络:完善“快进慢游”交通体系,开通旅游专线公交、景区直通车;在重点景区设置停车场、充电桩;推广“共享电动车”“自行车租赁”。

服务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提供咨询、寄存、医疗等服务);规范民宿/农家乐标准(如卫生、安全、特色);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多语言导览牌、智能语音提示)。

2. 产业融合“全链条”

“文旅+”延伸:推动文旅与农业(田园综合体)、工业(非遗工坊)、体育(徒步/骑行)、教育(研学基地)等深度融合,形成“旅游+多产业”集群。

产业链升级:培育本地文旅企业(如旅行社、文创公司、旅游餐饮),引进头部企业(如连锁酒店、文旅投资集团),形成“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生态。

3. 政策与人才“双保障”

政策扶持:出台《全域旅游发展奖励办法》,对景区建设、民宿改造、节庆活动给予补贴;争取省级/国家级文旅专项资金(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奖励)。

人才培育:与本地职业院校合作开设“文旅管理”“导游服务”专业;引进策划、运营、数字化等高端人才;培育“本土文化代言人”(如非遗传承人、乡村导游)。

结语

县级文旅构建“全域游、全景游、全季游”新格局,关键在于“以资源整合破局、以体验升级提质、以产业融合增效、以政策保障落地”。通过激活“全空间”“全季节”“全要素”,最终实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跨越,让旅游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标签:

暂无

易览云-为您的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化的参观体验 立即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