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业界动态

县市级文旅部门如何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时间:2025-07-07 17:15:07

一、强化顶层设计,锚定特色化发展定位

全域旅游的关键是“特”,需避免“千城一面”,通过精准定位形成核心竞争力。


深挖资源禀赋:全面梳理本地自然、文化、产业等资源,提炼“唯一性”“稀缺性”标签(如世界遗产地、国家文化公园节点、特色非遗集群、生态屏障区、乡村田园综合体等),明确“山水度假型”“文化体验型”“乡村休闲型”“工业旅游型”等核心定位。

强化规划引领: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并与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划定旅游发展功能区(如核心景区、乡村休闲带、产业融合区),避免盲目开发。例如,浙江安吉以“中国竹乡”为基底,将生态保护与竹文化、乡村度假结合,形成“山水+竹业+民宿”的特色路径。



完善政策保障:出台全域旅游专项扶持政策(如土地供应、税收减免、贷款贴息),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公共服务设施、业态创新、品牌打造等领域。


二、整合资源要素,构建“大旅游”空间体系

打破行政壁垒与资源分割,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形成“串珠成链、全域覆盖”的空间格局。


串联核心资源:以交通干线为纽带,整合自然景观(山川湖海)、文化遗产(古镇、非遗)、乡村田园(古村、农园)、产业园区(工业遗址、现代农业)等资源,打造“主题化旅游线路”。例如,江西婺源将油菜花田、徽派古村、茶文化园串联成“春季赏花—秋季晒秋—全年研学”的四季线路。

激活“微空间”潜力:挖掘城市街角、社区公园、工业遗迹、乡村院落等“微场景”,植入旅游功能(如社区咖啡馆、非遗工坊、城市书房、乡村艺术部落),推动“主客共享”。例如,江苏苏州平江路通过保护历史街区,将沿街民居改造为民宿、茶馆、手作店,实现“生活着的古镇”。

强化区域联动:主动融入上级文旅区域战略(如省域旅游走廊、跨市旅游联盟),与周边县市共建“旅游协作区”,共享客源、共推线路、共办活动。例如,川滇藏三省区联合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拓。


三、推动产业融合,培育多元化业态产品

以“旅游+”和“+旅游”为抓手,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综合效益。


“旅游+文化”:活化利用本地文化遗产(如非遗、红色文化、民俗),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如实景演出、文化研学、手作工坊)。例如,河南宝丰依托“马街书会”打造曲艺文化小镇,吸引全国艺人聚集,形成“展演+培训+销售”的文化产业链。

“旅游+农业”: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发展休闲农业(采摘园、农耕体验)、乡村度假(精品民宿、露营地)、乡村节庆(采茶节、丰收节),助力乡村振兴。例如,贵州肇兴侗寨通过“侗族大歌+梯田景观+民族美食”,实现“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

“旅游+工业”:依托本地特色工业(如陶瓷、酿酒、能源)开发工业旅游,建设工业博物馆、生产体验车间、文创工坊。例如,山东景芝酒厂打造“酒文化小镇”,游客可参与酿酒、品酒、购酒,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旅游+康养/教育/科技”:结合市场需求,发展森林康养、温泉疗愈、研学旅行、数字文旅(VR/AR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例如,浙江莫干山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疗愈民宿+瑜伽课程”,吸引都市人群“慢度假”。


四、提升公共服务,优化旅游体验“硬支撑”

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完善“便捷、舒适、安全”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解决“最后一公里”痛点。


交通网络:构建“快进慢游”交通体系——开通旅游专线公交、景区直通车;建设骑行道、徒步道、观景台;完善停车场、充电桩等配套设施。例如,云南大理开通“环洱海旅游巴士”,串联双廊、喜洲等景点,方便游客自由出行。

智慧服务:搭建全域旅游智慧平台(小程序/APP),集成“吃住行游购娱”信息查询、智能导览、在线预订、客流监测等功能;在景区、酒店部署智能设备(如无人售票、AI导游),提升游客便利度。

公共服务配套:完善旅游厕所(按等级标准建设)、标识系统(多语种、清晰化)、无障碍设施;在重点区域设置游客服务中心,提供咨询、投诉、医疗等一站式服务。


五、创新营销推广,打造高辨识度品牌

以“小成本、大传播”为目标,精准触达目标客群,提升目的地知名度与吸引力。


内容营销:挖掘本地“故事IP”(如历史传说、民俗故事、人物事迹),制作短视频、纪录片、微电影,通过抖音、小红书、B站等平台传播。例如,四川理塘通过“丁真效应”,将高原风光、藏地文化打造成现象级IP,吸引全国游客。

事件营销:策划具有话题性的节庆活动(如音乐节、马拉松、灯光秀)、主题赛事(如徒步挑战赛、摄影大赛),吸引媒体与游客关注。例如,湖南张家界每年举办“国际森林音乐节”,结合山水舞台打造沉浸式演出。

精准营销:针对细分客群(亲子家庭、年轻背包客、银发族、商务客群)定制营销方案,通过OTA平台(携程、美团)、旅行社渠道投放广告;与周边城市开展“互送客源”合作,扩大客源半径。


六、注重生态保护,坚守可持续发展底线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平衡开发与保护,确保旅游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相匹配。


严格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限制核心景区过度开发;对文化遗产、古树名木、湿地等实施“清单化管理”,落实保护责任。

绿色开发:推广低碳旅游模式(如新能源观光车、光伏民宿、垃圾分类),鼓励景区使用可再生能源;建设生态停车场,减少旅游交通污染。

共建共享:引导当地居民参与生态保护(如担任护林员、环保志愿者),通过生态补偿、旅游分红等方式共享发展红利,激发“主人翁”意识。


七、强化人才支撑,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针对县市级文旅人才短缺问题,构建“引进+培养+留住”的人才体系。


引进专业人才:通过“人才引进计划”招聘文旅策划、运营管理、数字技术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与高校合作建立“文旅实训基地”,定向培养本地实用型人才(如导游、民宿管家、非遗传承人)。

培育本土力量:开展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如服务礼仪、新媒体运营、应急管理);鼓励返乡青年、乡贤参与旅游创业(如开民宿、办农家乐、做文旅博主),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优化激励机制:设立“文旅创新奖”,对在业态创新、营销推广、服务提升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通过“荣誉村民”“文化大使”等称号增强居民归属感。


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共建合力

打破“部门各自为战”的局面,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


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统筹文旅、发改、交通、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跨部门问题(如土地审批、线路规划)。

创新运营模式:引入市场化运营主体(如文旅集团、专业运营公司),负责景区开发、品牌营销、业态运营;鼓励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以土地、房屋、手艺等入股,参与旅游收益分配。

完善考核评价:将全域旅游发展纳入部门、乡镇年度考核,重点考核公共服务提升、业态创新、农民增收等指标,避免“唯门票收入”导向。



标签:

暂无

易览云-为您的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化的参观体验 立即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