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业界动态

一步一景,声随步动——智能导览让古代园林“开口说话”

时间:2025-07-16 21:32:41

当游客踏入苏州拙政园的回廊,脚下的感应地砖微微亮起;行至远香堂前,耳畔突然响起一段评弹,讲述着“香远益清”的荷文化典故;驻足在留园的冠云峰旁,手机屏幕自动弹出古画对比图,标注出石纹中的“瘦、皱、漏、透”之妙……这不是想象中的场景,而是当下古代园林借助智能导览技术实现的“古今对话”。从传统的纸质导览图到如今的“声动、景动、心随动”,智能导览正以科技为媒,让沉睡的园林文化“活”起来、“说”出来。


一、技术赋能:从“单向输出”到“沉浸交互”

传统园林导览多依赖静态标识牌或人工讲解,信息传递是单向的,且受限于讲解者的知识储备与时间精力。而智能导览通过物联网、AI、AR/VR、定位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人-景-声”的实时交互。


精准定位,按需讲解:通过蓝牙信标、Wi-Fi定位或UWB(超宽带)技术,系统能将游客位置误差控制在1-3米内,触发对应景观的讲解内容。例如,当游客靠近拙政园的“小飞虹”时,导览设备会自动播放该桥的建筑特色(如木构廊桥的工艺)、历史故事(如文徵明《拙政园图咏》中的记载),甚

至关联到园林主人文人文徵明的生平。


多模态内容,满足多元需求:除了基础的语音讲解,智能导览还整合了视频、3D模型、AR叠加等功能。比如,扫描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手机屏幕会叠加一张古画,显示古人在此赏月的场景;走到沧浪亭的复廊前,AR技术能“擦除”现代围墙,还原清代画家笔下的“借景”效果——园外的葑溪流水与园内假山完美融合的动态画面。


个性化推荐,打破“标准化”限制:通过游客的年龄、游览偏好(如选择“亲子模式”“学者模式”)或实时提问,系统可动态调整讲解深度。例如,带孩子的家庭可能会触发“园林里的小动物”趣味故事(如拙政园“卅六鸳鸯馆”与水禽的关联);而选择“建筑模式”的游客则会收到关于“移步换景”造园手法的详细解析。


二、文化解码:让园林从“景观”变为“文本”

古代园林是“立体的诗、凝固的画”,但因其高度凝练的文化符号(如匾额、楹联、植物配置、建筑形制),对普通游客而言常显“晦涩”。智能导览的核心价值,在于将这些“密码”转化为可感知的故事。


挖掘“隐性知识”:园林中的一草一木皆有深意——比如,苏州狮子林的“九狮峰”不仅是太湖石的天然形态,更暗含“九狮献瑞”的吉祥寓意;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以“竹”喻“高洁”,呼应园主对文人品格的追求。智能导览通过梳理这些文化脉络,将零散的符号串联成体系化的叙事,让游客“看景即懂史”。


还原“活态场景”:园林不仅是空间艺术,更是生活场景的载体。智能导览可通过虚拟人物(如“园林小书童”“古代园丁”)演绎历史场景:比如,在留园的“五峰仙馆”(楠木厅),系统会模拟清代园主宴请宾客的场景,讲解家具的选材(楠木为何珍贵)、座位的礼仪(主位与客位的分野);在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则通过声音还原古代戏曲演出的氛围(如昆曲的水磨腔与厅堂的声学设计)。


连接“古今对话”:智能导览还能将园林的“过去”与“现在”交织。例如,扫描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系统会展示当代摄影师拍摄的四季荷景对比,并邀请游客上传自己在亭中拍的照片,生成“古今同框”的电子手账;在沧浪亭的“明道堂”,则会链接到当代学者对《沧浪亭记》的解读直播,让游客与专家“共坐一堂”。


三、平衡之道:科技“添彩”而非“夺味”

尽管智能导览为园林注入了新活力,但其设计需坚守“辅助者”的定位——技术是工具,文化是内核。


避免“过度科技化”:部分园林曾尝试全息投影覆盖整个庭院,或用电子音效完全替代自然声(如鸟鸣、流水),反而破坏了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优秀的智能导览应“隐形”——比如,讲解声控制在40-50分贝,与环境音自然融合;AR叠加仅在游客主动触发时出现,不干扰原景观赏。


保护“文化原真性”:讲解内容需经过严谨考证,避免戏说或过度演绎。例如,对园林历史人物的介绍应基于可靠史料,对“风水”“隐喻”等文化元素的解读需尊重传统语境,防止为了吸引流量而扭曲文化内涵。


兼顾“无障碍体验”:智能导览需考虑不同游客的需求——为视障者提供更细腻的语音描述(如“前方3米处是一座太湖石堆叠的假山,石纹如刀削,高约2米”);为老年游客简化操作界面(如语音控制切换讲解内容);为外国游客提供多语言翻译(如中英双语讲解,重点词汇保留拼音注释)。


让园林“开口”,更要“走心”

智能导览的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让古代园林从“静态的遗产”变为“动态的文化体验”。它不仅解决了传统导览“信息密度低、互动性差”的痛点,更重要的是,让游客在行走间与园林的历史、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当游客听到“拙政园”名字背后的“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文人自喻,看到“借景”手法中古人“纳天地入园林”的智慧,园林便不再是“景点”,而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未来,随着AI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智能导览或将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叙事:它可能根据游客的实时情绪调整讲解节奏(如在游客驻足凝视古画时,补充更多创作背景;在游客疲惫时,切换为轻松的趣味故事),也可能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园林保护提供游客行为洞察(如哪些景观最受关注,哪些文化元素需要更深入解读)。但不变的是,科技始终是“说书人”,而园林里那些关于自然、人文与生活的故事,才是最动人的“内容”。



标签:

暂无

易览云-为您的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化的参观体验 立即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