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业界动态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国家标准即将实施,带你了解5A、4A、3A级景区的划分新标准

时间:2025-09-22 20:15:49

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GB/T17775-2024)由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发布,并定于2025年3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新标准将全面替代原有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为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提升提供更为科学、规范的指导。让我们共同关注并深入了解这一新标准,探究5A、4A、3A级旅游景区的划分依据与变化。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新标准详细解读


A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


随着《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国家标准的即将实施,我们深入探究了AAAAA级旅游景区的具体评定标准。这一新标准不仅涵盖了景区的硬件设施、服务水平,还包括了环境质量、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为游客提供更为全面、细致的旅游体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AAAAA级旅游景区的详细评定标准。

6.1 AAAAA级旅游景区评定标准


在《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新标准中,AAAAA级旅游景区被视为最高等级。这一等级的景区不仅在硬件设施上达到顶尖水平,其服务水平、环境质量以及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也均需表现出色。游客在AAAAA级景区能够享受到更为全面、细致的旅游服务,确保每一次的旅行都充满愉悦与安心。

6.1.1 资源价值


AAAAA级旅游景区在资源价值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景区内的旅游资源必须具备显著的历史文化价值、自然生态价值或科学教育价值,其中至少有一类资源堪称世界级突出或具有深远意义。其次,景区内应拥有引人入胜的奇特景观,或是珍稀物种数量众多、规模宏大,从而赋予游客极高的观赏游憩体验。再者,景区内的旅游资源应具备世界级品牌或中国特品级的知名度与特色。此外,资源实体本身需具备宏大的规模、多样的基本类型,或是资源疏密度及组合性俱佳。同时,资源实体应保持其原有的完整形态与结构,不受人为破坏。最后,各资源实体在空间分布上需保持完整、相连贯,且具有深厚的自然或文化内在联系。

6.1.1.2 旅游市场影响力


AAAAA级旅游景区在旅游市场方面也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首先,景区应具备广泛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不仅在国内,更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次,其主题和特色应鲜明突出,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从而塑造出鲜明的市场形象。此外,景区还需具备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年接待游客量应达到60万人次以上,其中海外游客不少于3万人次,以充分展示其国际化的吸引力。

6.1.2 旅游交通


6.1.2.1 外部交通条件


a)景区应具备良好的可进入性,即通过民航、高速铁路、高等级公路或高等级航道等快速交通方式,能够便捷地抵达景区所在地。

b)通往景区的道路应保持平坦、畅通,并配备完善的指路标志、临时停靠点等道路附属设施,以确保车流与客流的安全、舒适、绿色和便捷。同时,道路沿线的景观应自然、优美,观赏效果上乘,且交通管理规范有序。

c)景区应建立完善的旅游集散与接驳系统,提供公共交通或旅游专线交通服务,使游客能够轻松便捷地抵达景区。

6.1.2.2 交通标志与停车(船)服务


a)在游客抵达的主要交通站点及通往景区的主要道路上,应设立专门的旅游交通标识,这些标识需符合GB 5768.2的标准。

b)停车场或船舶码头应与周边景观环境相协调,布局合理,且容量要充足,以满足游客的停车需求。停车场地应保持平整、坚实,标线清晰可见,同时注重生态环保。船舶码头的水域应保持畅通、清洁,标志规范、醒目且美观。

c)停车(船)管理应完善,配备安全监控系统,并提供汽车充电设施。此外,智慧停车(船)服务也是宜提供的选项。

6.1.3 游览设施


6.1.3.1 游客中心


a)游客中心应遵循GB/T 31383标准进行设置,其位置应便于游客直达主要游览区域,规模适中,建筑设计既要美观又要体现文化底蕴,与周围景观和谐相融。


b)游客中心需功能齐全,现场购票窗口必不可少,同时配备咨询服务台和宣传展示设施。此外,还应提供旅游咨询电话和自助服务终端,并确保这些设施的完好性,从而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线上线下咨询服务。


c)景区信息咨询与服务资料应丰富多样,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内容简洁明了、制作精良,且特色鲜明。同时,应确保信息的及时更新和易获取性,并免费向游客提供纸质景区导览图。


d)在游客中心或其附近的显著位置,应清晰公示景区的主要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以及其他重要信息。此外,还应积极倡导文明旅游,宣传环保理念、节约资源和反对浪费的行为。


e)游客中心应提供手机充电、饮用冷热水以及物品寄存等基础服务,有条件的地区还可提供邮政及邮政纪念品等特色服务。

6.1.3.2 导览系统


a)全景图、导览图、街区导向图等应布局合理,内容准确无误,同时确保译文精准无误。这些导览图应图文并茂,造型美观,兼具艺术感和文化底蕴,与周围景观和谐统一。此外,还应设置电子化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导览服务。


b)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立需严格遵循GB/T 10001.1、GB/T 10001.2、GB/T 10001.4、GB/T 10001.8以及GB/T 10001.9等相关标准,确保其规范性和易理解性。

6.1.3.3 游览线路与游览交通工具要求


a)游览线路需精心设计,确保科学、安全且流畅,同时考虑游客的游览习惯,以充分展现景区的主题和独特魅力。

b)提供多样化的游览选择,包括步行、驾车等多种方式。此外,车行道、步行道、观景平台以及交通换乘站点等设施,都应合理布局,且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

c)游览交通工具应数量充足,保证游客的出行需求,同时确保安全、便捷,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推荐使用清洁能源,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6.1.3.4 卫生与休息设施


a)应提供足够数量的旅游厕所,其位置、数量及男女厕位比例均需科学规划,确保标志清晰可见,建筑风格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并融入文化元素。厕所内部设施应完好,配备水冲、盥洗及通风设备,或采用环保的免水冲生态厕所技术。


b)旅游厕所应由专人负责管护,确保清理及时、设施洁净,无污垢、堵塞现象,内外环境均保持整洁卫生,无异味困扰游客。


c)景区内所有旅游厕所均应达到GB/T 18973标准中规定的I类质量要求,且I类旅游厕所的比例应至少占40%,以提升游客的舒适度。


d)垃圾箱的设置应分类明确、布局合理,数量充足以满足游客需求,造型美观且与环境和谐统一,同时标志清晰可见。


e)为游客提供的公共休息设施应布局得当、数量充足,兼具美观与实用性,并保持良好维护状态。


f)在公共休息区域,应配备防风、遮阳、避雨等设施,确保游客在休息时能够享受到舒适的环境。

6.1.4 游览服务


6.1.4.1 解说系统


a)应提供多样化的解说方式,包括说明类标志、音像制品、印刷品、人员讲解以及电子讲解等,并明确指示获取途径。同时,解说设施应设计精巧,材质上乘。此外,还应提供自助电子导游服务、语音讲解器租用或无线设备讲解服务,以实现高信息化的解说体验。


b)解说内容需科学严谨、准确深入,突出景区特色,兼具科普与宣传教育功能,并避免庸俗、低俗、媚俗的内容。


c)解说用语应生动富有文采,贴合游客的信息获取习惯和需求,以确保优异的解说效果。


d)解说语言应提供中外文对照,确保规范且精准无误。

6.1.4.2 讲解人员要求


a)讲解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其中80%以上应具备大专及以上的文化程度。同时,要确保讲解人员数量和语种、方言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并公开展示讲解人员的相关信息。


b)在语言方面,讲解人员必须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并达到100%的达标率。他们的讲解应该清晰、生动且有趣,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讲解服务。


c)讲解人员应被纳入景区的统一管理体系中,按照有序的任务安排进行服务。他们应保持热情的服务态度,行为得体,杜绝任何胁迫或诱导消费的行为。其服务质量应符合GB/T 15971的标准要求。

6.1.4.3 购物服务标准


a)购物场所的布局需合理且规模适中,其设计需凸显特色,并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此外,设施和服务都必须满足GB/T 26356的标准。


b)购物场所及其员工应接受统一管理,确保环境整洁有序,价格标签清晰规范。严禁出现围追兜售、拉客宰客或强迫购买等不良行为。


c)所售旅游商品需紧密贴合游客需求,不仅要有鲜明的文化创意,还要突出本景区或本地区的特色。同时,商品材质应精美,工艺需精巧,且质量上乘。


d)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商品预订、购买及配送服务,并设立统一的售后服务渠道,确保游客购物无忧。

6.1.4.4 餐饮服务标准


a)餐饮设施的布局需合理且规模适中,与周边景观环境和谐相融,为游客提供既美观又舒适的用餐环境。同时,设施与服务必须满足GB/T 26361的标准,确保游客的餐饮体验达到预期。


b)餐饮服务应灵活多样,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口味和需求。地方特色餐饮的提供,不仅能展现景区的独特魅力,还能让游客在品尝中感受文化的深厚底蕴。此外,菜品的价格需合理亲民,味道要纯正可口,加工工艺则需精细考究。


c)餐饮场所的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游客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严格遵守GB 37487和GB 37488的规定,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确保即食性食品的安全无虞。同时,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用具,以践行绿色环保的理念。


d)餐饮服务人员应热情好客、周到细致,为游客营造良好的就餐氛围。同时,也要注重维护就餐秩序,确保每位游客都能享受到宁静、有序的用餐环境。


e)倡导文明用餐是每个餐饮场所的责任。通过宣传提示和具体措施,有效引导、提醒和督促游客节约饮食,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同时,绿色消费的理念也应贯穿始终,推动餐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6.1.4.5 便利服务标准


a)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行动上的便利,是每个景区和餐饮场所的职责。这包括设置无障碍标志,配备无障碍通道或电梯、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无障碍卫生间(或厕位)、家庭卫生间、母婴室等设施,以及提供轮椅、拐杖、童车等必要的工具与用品。这些设施应符合GB 50763的规定,确保特殊群体的安全与舒适。


b)除了基础的无障碍设施,还应为这些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接待服务,如购票、代邮等便利措施,以满足他们特殊的需要。


c)在认证方面,应能够识别并认证使用外籍来华人员等各类身份证件,确保每位游客都能顺利办理相关手续。


d)支付服务方面,应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方式,支持移动支付、境内外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途径,方便游客选择。


e)此外,还应设立志愿服务工作站点,提供旅游志愿者的公益服务,进一步增强游客的满意度和归属感。

6.1.5 旅游安全


6.1.5.1 安全制度要求


a)必须设立专门的安全保卫机构,并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这些机构应配备足够数量的持证上岗的安全保卫人员,以保障日常巡查的有效性。


b)对于实行预约管理和实名制购票的景区,应确保游客身份信息的安全,不得泄露或滥用。


c)景区应公布经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并建立相应的承载量预报预警机制。在高峰期,应制定有效的游客流量控制方案,包括疏导和分流措施,以确保游客的安全和舒适。


d)景区内的交通、娱乐设施以及经营性项目必须按规定取得相关许可,相关工作人员应持证上岗,并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这些设施和项目还应定期接受检测,确保无安全隐患。特别是游乐园,必须符合GB/T 16767规定的安全和服务要求。


e)景区的网络和信息安全制度必须健全,安全防范措施应完善,符合GB/T 22239规定的安全技术和管理要求。这包括保护游客的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取或滥用,以及确保景区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6.1.5.2 安全设施与标志


a)在景区的主要出入口,应设立安全检查区域,并配备隔离栏、隔离墩、减速带或升降柱等设施,以防止意外冲撞。


b)确保消防、防盗等必要设施设备处于完好状态,同时,安全监控系统必须完善且日常运行无障碍,监控数据的储存格式和保存期限需满足相关部门的规定。


c)为应对地质灾害、拥挤、溺水、坠落等潜在风险,必须配备齐全的防护设施,并在特殊地段安排专人进行巡查。


d)安全警示标志必须完备、醒目且符合规范,其设置和使用应遵循GB 2894的标准;同时,在危险地段和未对游客开放的区域,应设置适当的隔离设施或明显的警示标志。

6.1.5.3 安全提示与教育


a)景区应积极向游客提供安全宣传教育,特别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等游客群体,需采取专门的安全保障措施。


b)游客被鼓励根据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行程,谨慎选择高空、高速、涉水及探险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同时,对于那些需要专业技能和严格安全防范的运动及游乐活动,游客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6.1.5.4 安全救援与应急处置


a)景区应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并配备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必要的感知报警设备和救援器材。这些设备和器材必须得到妥善维护,以确保在需要时能够正常工作。此外,景区还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风险提示,以提升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的能力。


b)景区内应设立急救室,并公布应急救援电话,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联系到相关人员。同时,配备必要的医务人员和急救设施,以及常用药品和常规医护服务,以确保游客在受伤或生病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医疗援助。


c)景区应定期对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从业人员进行应急救助技能培训,并通过组织演练来检验他们的应对能力。这将有助于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从业人员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来保护游客的安全。


d)景区应与公安、医疗、救援、应急等部门或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和联处机制,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各部门能够迅速反应,协同作战,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保护游客的安全。

6.1.6 文旅融合


6.1.6.1 明确文化主题要求:

a)景区所蕴含的文化类型应广泛而深刻,涵盖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红色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及民族民俗等多个领域,以此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

b)景区需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确保文化主题鲜明且具有独特性,无论是地域特色还是主题文化创意,都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c)在项目的开发运营、活动组织、宣传推广直至游览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充分体现文化主题,确保游客能够全方位感受到景区的文化魅力。

6.1.6.2 合理利用文化资源:

a)将文化元素深入融入景区的建筑景观、游览设施以及旅游产品和服务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b)提供专门的文化展示场所或空间,通过场景再现、实物展示、图片展览、文化活动或现代科技手段等方式,生动展现和活化文化内涵。

c)推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体验活动,包括高品质的旅游演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演,增强游客的参与互动性,提升文化和旅游的体验质量。

d)确保文旅产品与文创产品具有高水准的文化创意,打造出体现景区特色的文创品牌,以新颖独特的产品吸引游客。

6.1.6.3 文化传播应满足以下标准:

a)景区文化传播应具有显著效果,塑造出鲜明的市场形象,同时确保产品形象独具特色,质量形象优良;

b)运营主体需构建特色鲜明的组织文化,秉持科学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

c)员工对景区(或组织)文化的认同度极高,并具备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

6.1.7 智慧旅游

6.1.7.1 智慧服务应满足以下要求:

a)景区内的宽带网络需满足服务和运营的各项需求,确保移动通信信号和无线局域网在游客主要游览区域实现全面覆盖,且网络速度保持流畅。

b)景区应建立官方网站,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提供包括资讯发布、信息查询、预约预订、导游导览以及投诉反馈在内的多项服务,内容需丰富多样,功能要全面周到;同时,还应致力于提供信息综合集成的一站式服务。

c)在景区出入口、游客中心以及游客聚集区域,应布设先进的信息发布设施设备,确保能及时且准确地发布景区的开放状态、客流情况、天气状况以及各类活动信息。

d)景区应提供自助导览服务,该服务应具备精准导航、详细导览以及景点讲解等实用功能。

e)景区应积极开发数字化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诸如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等新颖的旅游场景与空间。

6.1.7.2 智慧管理需满足以下条件:

a)景区应配备智能化的电子门禁系统,支持多种便捷的验证方式,确保游客快速通行。

b)在景区的重要节点和游客活动频繁的区域,应安装监控设备,实现对客流、车流数据的实时采集以及对环境、安全状况的智能监测。这些设备还应具备智慧化的安全监管功能和自动感知警示(预警)能力,确保游客的安全。

c)景区数据应进行规范化的采集、集中管理和有效维护。建议利用本地或云端数据中心,确保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充分利用。

d)景区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智慧管理系统,实现对景区资源环境、设施设备以及运营状态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e)景区应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服务和运营管理的创新能力。

6.1.7.3 智慧营销的关键要素包括:

a)构建数字化的市场营销体系与效果评估机制,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打造智慧营销网络,进而展开多样化的市场推广活动;

b)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精准营销;同时,通过智能化手段实时追踪营销活动的成效,并建立游客意见和建议的快速收集与反馈系统。

6.1.8 资源与环境保护

6.1.8.1 确保环境质量达标,具体来说,应满足以下标准:

a)环境空气质量需达到GB 3095所规定的一类区标准;

b)环境噪声水平不得超过GB3096所界定的1类声环境功能区噪声限值;

c)地表水环境质量应符合GB 3838的相关要求;

d)污水排放必须遵守GB 8978所设定的综合排放标准。

6.1.8.2 环境卫生应满足以下要求:

a)确保环境清爽,无污水、污物滞留,杜绝乱建、乱堆、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同时,建筑物及各类设施设备应保持完好,无剥落、无污垢。

b)旅游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需符合GB 37487、GB 37488、GB 37489.1等相关标准;而人工游泳场所则应严格遵循GB 37489.3的规定。

c)垃圾分类投放应按照GB/T19095的要求执行,确保及时清扫、日产日清;同时,垃圾的收集、运输及处置过程需遵守属地管理的相关规定。

6.1.8.3 资源保护应满足以下条件:

a)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保护制度,明确保护范围、对象及职责,并确保充足的资金投入用于保护和维护。

b)采用科学的保护方法和切实有效的措施,以维护自然资源、文物及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c)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确保开发强度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杜绝任何破坏性开发行为。

6.1.8.4 环境保护需满足以下标准:

a)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的红线,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与监测机制完备且有效,保障生态安全。

b)环境质量应保持优良,绿化覆盖率达标,植物与景观配置和谐,同时采取多样化的景观与环境美化措施,以实现整体美观。

c)建筑布局需合理规划,建筑物的体量、高度、色彩和造型应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和谐;景区周边的建筑物应与景观保持一致,或设立适当的缓冲区域。

d)区内所有设施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规范,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不得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其他公害,不得破坏旅游资源和游览氛围;同时,应优先选用节能低碳的设施设备和环保型建材。

e)对游客和员工应加强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积极倡导低碳出行和绿色消费理念。

6.1.9 综合管理

6.1.9.1 管理机构与制度需满足以下要求:

a)景区应设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各岗位职责明确,管理人员配置得当,中高级管理人员需具备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确保运营管理机制高效运转。

b)景区需建立全面的管理制度,涵盖旅游服务质量、安全保障、资源环境保护及旅游统计等方面,并配备相应的实施和监督措施,确保各项记录和总结完备。同时,应推进景区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

c)景区的面积宜不小于3平方公里,且其建设与发展必须遵循相关规划指引。

6.1.9.2 员工管理应满足以下条件:

a)景区应设立完善的员工培训制度,并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同时建立培训绩效评估和奖惩机制,以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培训。

b)培训应涵盖景区管理、服务及相关人员,确保培训频率和时长适中,培训内容既全面又具针对性,以提高培训效果,并确保所有上岗人员都经过严格的培训并合格。

c)员工在岗期间应穿着统一的岗位服装,佩戴工牌,以展现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他们应遵循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确保自身的行为举止规范得体。

6.1.9.3 营销管理应满足以下要求:

a)宣传推广内容需丰富多彩,充分展现景区资源、独特产品与服务,同时确保信息真实无误;

b)营销活动需广泛覆盖主要客源区域,运用多种宣传推广途径和方式;

c)营销策略应具备显著效果,持续提高景区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6.1.9.4 服务质量监督管理需满足以下条件:

a)设立专门的景区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并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质量检查与评价制度,同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奖惩制度。

b)确保投诉制度完备,公开投诉渠道和处理流程,包括电话、信箱及在线平台,并保持这些渠道的畅通无阻。投诉受理应迅速,处理结果应妥善,并建立完整的档案记录。

c)定期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和评价工作,力求达到高水平的游客满意度。

6.1.9.5 社会效益需达到以下标准:

a)积极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宜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举办相关活动。

b)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参与或组织公益性事务及旅游惠民举措。

c)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以及实现旅游富民增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新版《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国家标准全文



标签:

暂无

易览云-为您的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化的参观体验 立即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