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业界动态
当旅游从“打卡拍照”的浅层消费,逐渐转向“身心共感”的深度体验,一场围绕“沉浸式”的文旅革命正在悄然发生。“沉浸+”模式的兴起,不仅打破了传统景区“景点+讲解”的单一模式,更通过技术赋能、文化活化与场景创新,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看风景”走向“懂文化”“动真情”。这种转变,正为文旅产业注入新的生命力。
传统旅游的核心逻辑是“空间占有”——游客到一个地方,主要目的是“到达”和“看见”标志性景观(如名山大川、历史建筑)。但这种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下游客的需求:
体验升级:Z世代、新中产等客群更追求“情绪价值”,渴望通过旅游获得独特的记忆点与情感共鸣;
文化认同:年轻游客对“文化内核”的兴趣远超“表面符号”,他们希望“读懂”景观背后的故事,而非仅“拍下”景观本身;
参与感缺失:被动观赏的模式易让人产生“到此一游”的疲惫感,缺乏互动与代入感的体验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在此背景下,“沉浸式”成为破局关键——它通过场景重构、技术赋能与叙事设计,让游客“穿越”到特定时空,以“角色”或“参与者”的身份与场景产生关联,最终实现情感的深度投入。
“沉浸+”并非单一技术的应用,而是以“体验”为核心的全链条重构。当前,其主流模式可分为三大方向:
5G、VR/AR、全息投影、交互传感等技术的成熟,为“沉浸式”提供了硬件支撑。通过技术手段,静态的景观被激活为动态的“故事场域”。
案例: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盛唐密盒”实景互动演出,利用光影技术与演员的即兴互动,让游客“穿越”到盛唐街头,与“李白”“狄仁杰”等IP角色对话,将历史文化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体验;
延伸:莫高窟的“数字敦煌”项目,通过球幕影院与VR设备,让游客“进入”壁画中的敦煌世界,感受飞天起舞的动态之美,弥补了洞窟参观的空间限制与保护约束。
沉浸式体验的核心是“叙事”——通过构建连贯的故事线,将景观、建筑、人物串联成有逻辑的“剧情”,让游客在“探索”中完成情感共鸣。
案例:无锡拈花湾的“禅意小镇”,以“禅”为主题设计“一花一世界”“云树帆影”等场景,配合禅乐、茶道、香道体验,游客可穿汉服、习茶礼,在行走中感悟“禅意生活”;
升级:南京夫子庙的“科举沉浸体验”,游客通过换装、答题、闯关,模拟古代科举考试的完整流程,从“考生”视角感受古代教育文化,将“看古建筑”转化为“过古人生活”。
“沉浸式”已突破单一场景限制,与演艺、餐饮、住宿、零售等业态深度融合,形成“全链条沉浸”。
演艺融合:杭州宋城的《宋城千古情》将全息投影、舞台机械与历史故事结合,观众坐在可升降的观众席上,随剧情“穿越”良渚、岳飞抗金、白娘子传说等场景,成为“戏中人”;
住宿融合:三亚亚特兰蒂斯的“水底套房”,通过全景玻璃幕墙让游客躺看海洋生物,配合水下餐厅、海洋主题活动,将“住宿”升级为“海洋生活体验”;
商业融合:成都“宽窄巷子”的“沉浸式市集”,设置非遗手作工坊、古风茶寮、国潮快闪店,游客可体验扎染、拓印,在烟火气中感受老成都的文化脉络。
“沉浸式”模式对文旅产业的意义,远不止于吸引游客,更在于实现“三重升级”:
沉浸式体验通过情感联结,让游客对目的地产生“归属感”。例如,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唐文化”沉浸场景,让游客不仅是“游客”,更成为“盛唐子民”,这种身份认同会推动二次消费与口碑传播。
许多传统文化因“晦涩难懂”而逐渐边缘化,但沉浸式体验通过“场景化表达”让其“活”起来。如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游客通过模拟考古挖掘“文物”,在游戏中学习文物知识;泉州蟳埔村的“簪花围”体验,游客头戴蟳埔女传统簪花,在渔村巷弄中感受“海洋文化”的鲜活生命力。
沉浸式模式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从“半天”到“两天”),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二次消费。例如,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的“夜光巡游+烟花秀”,通过沉浸式夜游场景,使游客夜间消费占比提升至40%以上,显著提高了景区综合收益。
尽管“沉浸+”前景广阔,但其发展仍需解决三大问题:
内容同质化:部分景区盲目复制“沉浸式”概念,缺乏独特文化内核(如千篇一律的“古风市集”),导致游客审美疲劳;
技术过度化:一些项目沉迷于“炫技”,忽视了故事性与情感共鸣(如用VR展示美景却缺乏叙事),沦为“技术秀”;
文化失真风险:为追求沉浸感而扭曲文化原真性(如戏说历史、夸张演绎),可能损害文化的严肃性。
未来,“沉浸+”的发展需回归“内容为王”:
深耕在地文化:挖掘目的地独有的历史、民俗、产业等资源,打造“不可复制”的体验;
平衡技术与叙事: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需服务于情感传递与文化表达;
强化用户共创:通过互动设计(如游客参与剧情、定制体验),让游客从“体验者”变为“创作者”,进一步提升参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