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业界动态
一、战略定位:“文旅融合”升级为国家战略支点
“十五五”文旅规划的核心定位是“文化强国建设的载体、内需扩大的引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具体体现在:
文化传承与传播:通过文旅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活态传承,打造“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IP。
内需拉动与消费升级:依托文旅消费的“幸福产业”属性,培育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消费升级的核心抓手。
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文旅产业链条串联城乡、东西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助力共同富裕。
二、核心目标:高质量发展与全域覆盖
结合“十四五”文旅规划的延续性与新发展阶段需求,“十五五”文旅规划的核心目标可概括为“三化一提升”:
1. 产品供给优质化
目标:打造世界级文旅产品和标杆项目,推动“中国文旅”品牌全球化。
关键指标:到2030年,培育50个以上“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100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200个“文旅融合示范区”。
2. 产业融合纵深化
目标:构建“文旅+”全产业链,推动文旅与农业、工业、科技、教育、生态等产业深度融合。
关键指标:“文旅+”产业增加值占文旅总产值比重超40%,带动就业人数突破1亿。
3. 服务体验智慧化
目标:建成全国统一的文旅数字服务平台,实现“一部手机游全国”,智慧化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
关键指标:5G网络在A级景区覆盖率100%,AI导览、AR/VR沉浸式体验成为主流服务模式。
4. 发展韧性可持续化
目标:实现文旅发展与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的协同,构建低碳、安全、抗风险的产业体系。
关键指标:文旅领域单位GDP能耗下降15%,文化遗产保护率保持95%以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
三、重点任务:聚焦“五大突破”
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五五”文旅规划将围绕以下五大重点任务展开:
1. 打造世界级文旅产品矩阵,提升国际竞争力
世界级景区/度假区:重点支持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黄山、西湖、丽江等传统景区向“全域度假”转型;培育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新兴国际旅游目的地。
主题化产品创新:开发“文化遗产+科技”(如敦煌数字藏经洞)、“生态+研学”(如三江源国家公园科考游)、“红色+乡村”(如长征沿线乡村振兴游)等主题产品,满足细分市场需求。
2. 深化“文旅+”融合,激活全产业链价值
文旅+农业:建设“田园综合体+民宿集群+农创工坊”,推广“采摘体验+农事研学+农产品销售”闭环模式(如浙江安吉“白茶小镇”)。
文旅+工业:发展“工业遗产+非遗工坊+品牌体验”,例如依托鞍钢、景德镇陶瓷厂等打造工业旅游线路,推动“制造”向“智造+体验”转型。
文旅+科技:布局“元宇宙文旅”“数字孪生景区”,支持AR导览、VR全景直播、AI个性化推荐等技术应用(如故宫“数字文物修复”项目)。
3. 构建“主客共享”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消费环境
基础设施升级:完善“快进慢游”交通网络(如旅游专列、低空飞行航线),建设“智慧游客中心”“无障碍旅游设施”,解决“最后一公里”痛点。
消费场景创新:打造“城市文旅休闲街区”“夜间经济集聚区”“乡村文旅市集”,鼓励景区延长开放时间(如博物馆夜场、古城灯光秀),激发“夜消费”潜力。
市场监管强化:建立全国文旅信用体系,严打“不合理低价游”“虚假宣传”等乱象,保障游客权益。
4. 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传承中华文明基因
文物保护利用:推进“考古遗址公园”“文化线路”建设(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推动文物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利用”(如西安大唐不夜城“唐宫夜宴”)。
非遗活态传承:支持“非遗工坊+旅游景区+电商平台”模式,培育“非遗体验师”“传统工艺大师”等职业,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如苏州苏绣、龙泉青瓷)。
红色文化弘扬: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色研学基地”,开发“重走长征路”“革命文物展陈”等产品,推动红色文化“年轻化”传播。
5. 推动区域协同与城乡融合,缩小发展差距
跨区域联动:建立“高铁旅游经济带”“长江文化旅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等跨省合作机制,联合推广主题线路(如“川藏线”“京杭大运河线”)。
县域文旅振兴:重点支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中国传统村落”发展,培育“一县一品牌”(如贵州肇兴侗寨、江西婺源篁岭),推动“乡村旅游+民宿+电商”融合发展。
城乡要素流动:鼓励城市资本、人才、技术下乡参与文旅项目,引导农村闲置农房、土地转化为文旅资产(如浙江“千万工程”中的“美丽乡村+文旅”模式)。
四、政策与保障:强化顶层设计与要素支撑
为确保规划落地,“十五五”文旅规划将从以下方面提供保障:
1. 财政与金融支持
设立“国家文旅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世界级项目、融合创新项目、乡村振兴项目。
推广“文旅专项债”“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旅基础设施建设。
2. 土地与人才政策
保障文旅用地指标,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文旅项目开发(如民宿集群、田园综合体)。
实施“文旅人才振兴计划”,培养“复合型运营人才”“非遗传承人”“数字文旅工程师”,吸引青年返乡创业。
3. 科技与标准支撑
建设“国家文旅大数据平台”,整合客流、消费、舆情等多维度数据,为精准决策提供支持。
制定“文旅融合示范区”“智慧景区”等国家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4. 生态与安全保障
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文旅规划前置条件,推广“低碳旅游认证”(如景区碳足迹标识)。
建立“文旅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完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预案。
总结:“十五五”文旅规划的核心逻辑
“十五五”文旅规划的本质是通过“文化赋能”和“科技驱动”,推动文旅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从“单一景点”转向“全域生态”,从“国内循环”转向“双循环联动”。其最终目标是让文旅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产业”“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全球文明对话的桥梁”,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